渌口区,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古称“漉浦”,别称“渌湘”,以地处渌水汇注湘江水口得名。渌口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境内渌水东来,湘江北去,东临醴陵市、攸县,南连衡阳市衡东县,西接湘潭县,北毗芦淞区、天元区。
渌口区位条件优越,自古为湘东门户,是中原通往广东沿海的咽喉,享有“湘东明珠”的美誉。位于长株潭城市群南缘,是株洲市“一核一圈一廊”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2月,渌口区下辖8个镇,129个村、10个社区,总面积1053.6平方千米。属“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范围,其中275平方千米被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2016年,渌口区户籍总人口35.2万人。
区划名称 | 渌口区 |
---|---|
行政级别 | 市辖区 |
区划代码 | 430212 |
辖区面积 | 1053.6 km2 |
人口数量 | 35.2 万人 |
车牌代码 | 湘B |
电话区号 | 0731 |
邮政编码 | 412000 |
行政驻地 | 渌口镇学堂路1号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湖南省中部偏东 |
渌口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渌口镇 | 430212100 | |
朱亭镇 | 430212101 | |
古岳峰镇 | 430212106 | |
淦田镇 | 430212107 | |
龙门镇 | 430212108 | |
龙潭镇 | 430212109 | |
南洲镇 | 430212110 | |
龙船镇 | 430212111 |
渌口区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渌口区位于湘江中游偏东,“渌水东来,湘江北去”,故雅称渌湘。其城关镇为渌口镇,因渌江自东向西流入湘江交汇于此,故名渌口。
历史沿革
五代,为楚潭州长沙府湘潭县地。
北宋,为潭州湘潭县地。
元朝,天临路湘潭州地。
明朝,为长沙府湘潭县地。
清朝,一度设株洲厅。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湘潭县地。
1949年,为长沙专区湘潭县地。
1951年,以湘潭县株洲镇等地析置株洲市(县级),属长沙专区。
1952年,株洲市属湘潭专区。
1956年,株洲市升为省辖市。
1959年,湘潭、醴陵2县部分区域划入株洲市郊区。
1965年4月,析株洲市郊区地置株洲县,县沿袭市名,驻渌口镇,属株洲市。
1997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株洲县的群丰镇和马家河乡划入株洲市市区(天元区)。
2018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以原株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渌口区的行政区域,渌口区人民政府驻渌口镇学堂路1号。
2018年12月18日,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正式挂牌成立并召开成立大会。
渌口区地理环境
位置
渌口区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湘江中下游地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30″—113°21′27″;北纬27°12′30″—28°01′27″,面积1053.6平方千米。
地势
渌口区是平原、岗地为主,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7.7% 、30% 、16.4% 和16.3%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湘江自西南入境,由南向北流经全境,渌江由东向西,在渌口与湘江交汇,河溪纵横,遍布全区,构成全区网叶状叶脉式水系格局。
气候
渌口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1389毫米,降水量21亿立方米。降雨多集中于春夏两季,4至6月为多雨季节;雨季湘江水位上涨,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现于4至7月。域内气候宜人,光热充足,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区内南北纬度差不大,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大致与日照时数的分布相似。太阳总辐射量107.3千卡/米2·时,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为53.7千卡/米2·时,热量比较丰富,年内分配不均,6~9月总辐射有50.9千卡/米2·时,占全年总辐射量47% ,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为15.2 千卡/米2·时,1月份最少,为5.3千卡/米2·时。
水文
渌口区境内湘江水系通航支流31条,湘江主干流通航里程660千米。湘江流域年降雨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降雨多集中于春夏两季,4至6月为多雨季节;雨季湘江水位上涨,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现于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滩,枯水时期,河滩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没;湘江水位的特征为,洪水一来,河水暴涨成灾。
渌口区自然资源
水资源
渌口区年平均降水1389毫米,降水量21亿立方米,湘渌两江年客水流量553亿立方米,人均11.7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大,可开发利用15.46万千瓦。
矿藏资源
渌口区已发现煤、铀、铁、铅、锌、钨、岩金、砂金、耐火粘土、硅石、重晶石、石膏、水泥灰岩、水泥配料砂岩、石英砂、高岭土、砖瓦粘土、建筑石料灰岩、花岗岩、闪长岩、页岩、砂石及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共23种矿产(含亚种),矿产地67处。其中大型和中型矿床各3处,其余皆为小型矿床、矿点和矿化点。
渌口区金属矿产贫乏,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相对较丰富,其中耐火粘土、水泥配料砂岩为大型矿床,水泥用灰岩为中至大型矿床,是株洲县的优势矿产,具较有利的开发利用前景。
渌口区矿产资源分布总体特征是点多面广。铅、锌、金等金属矿产虽然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边缘地段,但也因规模小而较难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利用。
渌口区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渌口区户籍总人口35.2万人,常住人口29.72万人,城镇化率44.01% 。根据公安户籍数据显示:全区出生人口4110人,出生率为11.7‰,死亡人口1454人,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7.6‰。
民族
渌口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16% 。
渌口区历史文化
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山文化遗址。湘江之滨,唐代大诗人杜甫、刘长卿曾留下不朽诗篇。凤凰山下,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夜宿朱亭结亭讲学。伏波岭上,毛泽东曾留下考察农民运动的足迹。走出了杨得志、杨梅生等7位共和国将军,培育了曹伯纯等30多名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孕育了李立、王丽达等著名艺术家。
渌口区名优特产
米线鱼
米线鱼的原料包括鲈鱼、米线、金针菇、木耳、青笋,调料可用豆瓣酱、蛋清等。米线鱼属于半主食,其中有米线,等于菜也有了饭也有了。而根据株洲人的口味,米线鱼还可以放入辣椒、花椒等进行调味。
艾叶米果
艾叶米果,其实同艾叶粑粑类似。产出新米或家人团聚时,全家人一起制作,制作热闹,吃也热闹,营造出一种和睦的氛围。因该米果为圆形,故又取团圆之意。
渌口区风景名胜
伏波岭
伏波岭,濒临渌江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有深潭。公元413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屯兵此地,建功立业,留下“男儿应当战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名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伏波岭由此得名。唐时建有伏波庙,1944年被日寇焚毁,1968年重建,为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旧址。
十九人堆
十九人堆,顾名思义就是埋葬了十九个人的大坟堆。“十九人堆”源自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醴陵北二区(仙井、渌口地区)工农自卫军攻打渌口团防局的一次失利而留下的一座集体掩埋革命烈士的墓葬。十九人堆封土堆长25米,宽1米,高0.7米,墓前立有高1米,宽0.4米的麻石墓碑,其碑上阴刻十九人坟墓民国十七年杨家园众姓立等字。
杨得志故居
杨得志故居,座落在渌口区南洲镇三望冲村坳上组,距株洲县城约4千米。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这里是他萌生革命理想的地方。故居建于中华民国初,坐西北朝东南,252平方米,平面呈“7”字形,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土筑墙,穿斗式结构,原面阔三间,正中是堂屋,两侧是正房、厢房,堂屋后面是四间低矮的杂屋。东正房是解放后杨得志将军两次回乡的卧室,基本保持原样。床铺、书桌、凳子、立柜和洗脸架等都保留在屋内。
大京风景区
大京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渌口区白关乡境内,距株洲市区15公里,以大京水库为中心,湖区面积3600亩,总面积29.7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朱亭古镇
朱亭古镇,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大理学家朱熹偕同张栻同游南岳,途经朱亭,在港上木桥边歇宿,应当地人士请求,结亭讲学。后人纪其事,便将朱、张讲学之处称为“朱停”,亦曰“朱亭”。朱亭因之得名,从此奠定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
古镇朱亭,历史遗存丰富。拴马樟、朱张桥、龙潭书院、紫阳阁、挽洲岛、一苇亭、祖师殿、汪家井、天子岭和马蹄印等诸多历史景观,无不显示出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凤凰山国有林场
凤凰山国有林场,位于渌口区东南方,与衡东县、攸县交界,主峰凤凰山海拔680米,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凤凰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拥有凤凰寺、望日峰、玉泉井等景点。这里层峦叠嶂,泉水清澈,自然景致极其丰富,在春、秋、初冬季节,还可观云海。
凤凰山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为21348亩,现有杉木林2500余亩、竹林18848亩,森林蓄积量4.0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2.4% ,是渌口区的重点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