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古称“魏榆”,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和顺县交界,西同清徐县毗邻,南与太谷区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榆次区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面积1328平方千米。素有“省城门户”之称。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称“榆次”。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4年设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下辖9个街道、6个镇和4个乡,计127个社区、272个行政村。市花月季,市树国槐。
区划名称 | 榆次区 |
---|---|
行政级别 | 市辖区 |
区划代码 | 140702 |
辖区面积 | 1328 km2 |
人口数量 | 69 万人 |
车牌代码 | 晋K |
电话区号 | 0354 |
邮政编码 | 030600 |
行政驻地 | 迎宾西街 |
气候条件 |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 |
榆次区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北关街道 | 140702001 | |
锦纶街道 | 140702002 | |
新华街道 | 140702003 | |
西南街道 | 140702004 | |
路西街道 | 140702005 | |
经纬街道 | 140702006 | |
安宁街道 | 140702007 | |
新建街道 | 140702008 | |
晋华街道 | 140702009 | |
乌金山镇 | 140702100 | |
东阳镇 | 140702101 | |
什贴镇 | 140702102 | |
长凝镇 | 140702103 | |
北田镇 | 140702104 | |
修文镇 | 140702105 | |
郭家堡乡 | 140702200 | |
张庆乡 | 140702201 | |
庄子乡 | 140702202 | |
东赵乡 | 140702203 | |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 | 140702401 | |
榆次区使赵乡社会事务管理中心 | 140702402 |
榆次区建制沿革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
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
1958年,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
1960年恢复寿阳县。
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
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
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
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榆次县,将榆次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国函〔1999〕124号)批复同意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顺城街。
榆次区地理环境
榆次位于北纬37°23’-37°54’,东经112°34’-113°8’,地处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区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素有“太原南大门”、“省城门户”之称。
榆次区辖区面积有1328平方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南北长53.7公里。
榆次区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31814.43公顷,耕地面积48518.23公顷,榆次区(2010~2020)建设用地规划指标4250亩,根据《晋中市榆次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分析结果,榆次区易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为12165.96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为2678.94公顷。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石等11种。
煤分布于区境北山地区的石炭系、二迭系地层之中,埋藏深度在45~150m之间,分布面积54.3平方千米,煤层总数8层,可采煤层为5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9m。各煤层地质总储量7.17亿吨。
耐火粘土集中产于北山地区的中西部河口沟、崇窑沟、峪口沟一带,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之中,含矿层有6层,主要可开采层有4层,分布于太原组下部,总厚度为25m左右。该粘土据工业分类,主要是软质——半软质耐火粘土。初步调查,地质储量2950万吨。
建筑用砂、砾石主要产地有小峪口、鸣李、东赵、郭村、南合流、北后沟6处,赋存于上更新统——现代冲洪积层。分属于境内黑河、涧河、潇河、涂河水系,其中粗、中、细、砾石均有较丰富的资源储藏。
水资源
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043万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251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168万立方米,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1637万立方米。按2006年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129立方米。
动植物
境内植物种类齐全,林木、果木、药材、花卉、藻类、菌类皆备,共有116科、892种,其中野生植物747种。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动物种类计有陆栖脊椎动物27目231种,其中鸟类172种、哺乳类42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
榆次区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2110人,占14.49% ;15-64岁人口为490078人,占77.10% ;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463人,占8.41% 。
2011年底,榆次区人口为740282人。
2012年底,榆次区人口为810634人。
2018年11月,榆次区总人口69万人。
榆次区文化
晋商文化
榆次区从古至今都是商业集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号、典当、钱庄、票号遍布全国各地,从而使榆次商帮成为晋商的一支劲旅。正太(即石太)铁路通车后,商业更是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时期。这里创造了以明理诚信、勤奋节俭、精于管理、勇于开拓为特点的晋商精神,也创造了博大宽厚、兼容并蓄、自强不息的晋商文化。
在唐朝时,榆次王湖、聂村就以生产“并州快剪刀”著称。宋代时,榆次所产的彩陶“木理纹瓷”闻名于世,被称为“北方宋窑”。
榆次商业兴盛于元代和明代,鼎盛于清代。明朝中叶,榆次的商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清乾隆时,各种商号、当铺、钱庄、银号、票号发展迅速,仅典当、钱庄、票号就有90余家,分号遍布全国。其中,榆次车辋常家、聂店王家等与太谷、祁县、平遥等县商人,驰骋商海,富甲天下,一道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商业劲旅、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山西商帮——晋商,创造了名扬四海的晋商文化。
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重商、经商的世代传统,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造就了榆次众多商贾英才。如繁盛三四百年、家资不计其数的聂店王家;被誉为中国外贸世家、儒商第一家的车辋常家;把生意做到大半个中国的大张义宋家,还有王村郝家、永康许家、北田侯家,以及金融大亨贾继英、清初八大皇商之一的翟堂等等。他们都为晋商文化的形成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火节
社火节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民间传统节庆,每年元宵节为闹社火的固定日期。榆次社火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盛行于宋,丰富于明清,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节日期间城乡主要街道、广场要搭彩楼、挂彩灯,并进行各种各样的街头文艺表演。白天主要有铁棍、背棍、挖棍、旱船、高跷、舞龙、舞狮、抬花轿、民间八音会、锣鼓大赛等;晚上有彩灯、旺火、架火、焰火、晋剧、秧歌等。
饮食习惯
榆次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花样繁多,特色鲜明,有百余种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刀削面、拉面、饸饹、揪片、包皮面、擦尖、剔尖、抿尖、圪朵儿、拖叶子、拨烂子、饺子、蒸馍、包子、馅儿饼、煎饼、疤饼、和子饭、片儿汤、拌汤等等,还有小米饭、黄米枣糕、馏米、油糕等米食、油食。
老字号
得新成(杂货店) 是聂店王家开设在榆次城内的老字号之一,创立于明代,初名“得兴成”,后更名为“得新成”。
德盛园(饭庄) 创建于清乾隆初年,榆次著名的老字号。以制作经营由傅山先生配方的“头脑”而出名。
北谦亨(烟店) 创办于清乾隆年间,山西著名的老字号,是山西烟草大亨怀仁村胡氏开设的烟店,生产的“北生”、“魁太”等品牌久负盛名。后又增设绸布生意。
中兴和(账庄) 约创办于清道光初年,东家是榆次史家庄(今北胡乔村)的史致庸,总号在张家口,上海、北京、太谷、榆次设分号,因其涉及地域广,在清代金融界影响颇大。
瑞隆裕(铁麻店) 是车辋常家于清道光年间开办的,以经营铁器和麻制品为主的老字号,曾在榆次享有盛誉。
聚兴顺(茶庄) 王村郝家商号,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经营茶糖杂货等。1922年,以集股形式改组,取名聚兴顺和记。
协和信(票号) 聂店王家第十二代传人王栋于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后更名为协同信票号。
恒兴德(百货) 创办于清咸丰年间,是聂店王家在榆次城里的又一处生意,是以经营绸缎花布为主的百货店。
长虹蛎(金店) 创办于清咸丰年间,聂店王家制作和销售金银首饰的老字号,在太原、北京等处设有分号。
大隆号(糕点) 是一家经营糕点的老字号,创于清光绪初年,掌柜许鼎一,其制作的糕点为榆次名点之一。
吉履谦(钱庄) 大张义村宋家商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设于大张义,后迁至城内,是宋家“吉”字号中最响亮的商号。
达生春(药店) 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榆次王都村郝家、源涡村原家、东长寿村郝家合资,主营中药零售和中成药加工,自制的山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等,均享有盛誉。
万利恒(钱布庄) 是交城段村马家于清光绪年间在榆次开设的钱布庄,以借贷、存放、汇兑为主,兼营彩帛布料业务。
祥记公司(煤油庄) 是由孔祥熙开办的独资公司。1916年创办于太谷,榆次设分号。垄断包销英国亚细亚煤油,壳牌汽油、机油,兼营洋碱、洋蜡、白糖、颜料等商品。
天一(服装店) 前身为天顺号、大有号,1918年更名为“天一”店,是聂店王家开在榆次城内一家有名的服装店。
会元银号 创办于1920年,由大张义宋家、东阳赵家等集资创办,总号设于太谷,榆次、太原设分号,天津、汉口设分庄。1940年,会元银号与和记钱庄合并,易名“聚元商业银号”。
吉生庆(钱庄) 前身是郭村王家开设的永生泰商号,1921年大张义宋家接办,更名为吉生庆,是宋家鼎盛时期的“铁牌子”。
义聚(煤油庄) 创办于1929年,主要股东为大张义宋家。宋氏与美国美孚油行签订包销合同,首次将美孚煤油引进山西,成为美孚山西总代理。
广云集(颜料庄) 主营颜料,兼营杂货批发业务,原号在太谷,创设年代不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迁入榆次。生意红火,尤其是杂货批发业务。是榆次著名的商号之一。
榆次区风景名胜
榆次旅游资源丰富,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榆次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受到联合国的捐款修缮。榆次境内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
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交界。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5户,251人。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
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神庙系统相当完善。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
2003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乌金山森林公园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榆次、寿阳三县市区交界处,太行山余脉的罕山之阳,总面积5.5万亩,森林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 以上。1993年,乌金山因其植被珍稀、景观奇特、涵养气候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境内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茂密,植被丰盈。油松、侧柏、白皮松以及各种乔木灌木、中草药多达330余种,还有金钱豹、雪貂等珍禽异兽及昆虫150余种。罕山时雨、龙泉映月、水晶漫院、玉带云雾、林海听涛、叠瀑飞泉、山花烂漫、红叶抱湖、七彩流砂等20余处精美的自然景观散落在乌金山的密林深处。
乌金山欢乐谷
榆次乌金山欢乐谷,又名乌金山狂欢谷主题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第一个主题公园,华北最大的欢乐谷。乌金山狂欢谷中国唯一森林中的欢乐谷、华北最大欢乐谷、山西第一主题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占地面积53.3万平方米,汇集人文生态景观、艺术表演、主题游戏。由8大主题24个游乐项目组成,乌金山欢乐谷是建在森林公园内的生态主题公园。
榆次区特色小吃
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榆次民谣:榆次三件宝——元宵、灌肠、豆腐脑。就是指榆次非常有特色的三种风味小吃。
南门洞元宵
民国初年,在榆次城南门的瓮城内,有一家店名为“昌盛号”的元宵铺。其制作的元宵煮熟后膨头大,软而适口,桂香浓郁,因其质量考究,风味独特而盛名远播。
榆次灌肠
一种历史悠久的杂粮面食。分红、白两种。红灌肠用荞麦面与鲜猪血和面制成,白灌肠仅以荞麦面为主料制成。榆次历史上以民国初期大乘寺街范庆林的灌肠最为有名。他制作的灌肠,每片先成团而后放开,不变不裂,故有“范一品”之美称。其形状与烧饼相似,中间稍厚,四周略薄。灌肠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相比之下,春、夏、秋三季冷食为上,隆冬季节热炒最佳。
豆腐脑
在清朝年间,榆次小东关有个叫白海马的人,以制作豆腐脑而闻名。其豆腐脑由“三锅”组成:大铜锅里是用上好的粉条、黄豆、淀粉等制成的卤汁;小火锅里炖着丸子、猪肉片、油炸豆腐条等;另一个大砂锅,俗称“皮锅”,内盛豆腐脑。食时,先以一勺大锅里的卤汁盛入碗底,再把豆腐脑放在卤汁上,最后把丸子、肉片、油炸豆腐条放在最上面。
鱼羊包
鱼羊包被称为是一个汉字造就对“中华名小吃”,鱼羊包是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肉馅食品,其配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滋味鲜美,皮薄馅嫩。
砂子饼
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
什贴小米
什贴小米脂肪和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它产地,由于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谷子的品种称“毛谷”。这种谷子碾出的小米比一般小米颗粒小,色泽金灿灿。用其做成小米饭,金黄发亮,清香可口,越嚼越得,如果与南瓜、红薯同为同食,更是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被称为小米“皇后”。
榆次区名优特产
长凝大蒜
产于榆次长凝,清初曾被选为宫廷贡品。长凝蒜始种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头肥瓣大,多为四六瓣,外皮呈紫色,辛辣味浓,食之香辣可口,有切开隔夜放置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等优点。
上戈小白梨
东赵乡上戈村地处丘陵地带,有史以来多植梨果,所产的小白梨最具特色,曾为历代皇家贡品。其特点是色美皮薄,果嫩肉厚,汁多渣少。
三郝西瓜
1703年,康熙巡游三晋驻跸榆次县衙,知县祖良才取来了闻名榆次的三郝西瓜进献,康熙尝后顿感心清气爽,暑解渴消,喜悦之余,提笔亲书“剧暑悲难度,清秋喜却回”,御定为朝廷贡瓜。“三郝瓜”进贡一直沿袭了177年,到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因山西连年灾荒,朝廷才批准永免。“三郝瓜”瓜型端正,个头均匀,皮薄坚韧,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