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评

香港特别行政区南区行政区划代码|人口|面积|邮编

南区是中国香港十八区之一。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区为香港岛四区中,面积范围覆盖最广的一区,总面积达4000公顷。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南区人口约为28万人,部份地区如薄扶林、深水湾、浅水湾及大潭均是香港高级住宅区。

区划名称南区
行政级别非政权性地区
区划代码810104
辖区面积38.95 km2
人口数量27.8655 万人
车牌代码粤Z
电话区号00852
邮政编码999077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香港岛南部

南区地理环境

南区位于香港岛南部,东起大浪湾,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薄扶林、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南区历史

南区过去分别属于西区及东区:现时南区的赤柱及石澳选区(D17)原属东区,而其余部份则属于西区。1981年因应代议政制发展,政府依据人口分布重新分区,以便每区人口相若。于是把原来西区摩星岭道以南及原来东区的赤柱及石澳合并,组成南区,而剩余的西区则与中区合并为中西区。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湾山之间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调整,由原属中区及西区,分别划给南区及中西区。

南区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定居,现存的古迹有黄竹坑石刻。到了明朝时期,南区一带开始有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香港仔及鸡笼湾生活的渔民。而当时香港仔的石排湾曾以转口香木制品而著名。当时由郭棐编撰的《粤大记》中,更载有多个位于现时南区的地名。

在薄扶林水塘兴建以前,山上的水都会在瀑布湾的瀑布流入海里,而瀑布湾则邻近广州与外国的海路贸易航线,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该处取淡水补给。而区内薄扶林村及黄竹坑旧围更是香港岛少数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们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与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绝。

香港开埠时,赤柱为当时香港岛最繁盛的地区,英国人曾计划以赤柱为发展基地。然而,由于赤柱土地狭少,加上当时该处爆发疫症,因此英国人决定转往香港岛北岸发展,赤柱得以继续成为华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开埠初年起,南区一带亦担当着工业区的角色。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坞,是香港首个大型船坞,后来于1860年代被黄埔船坞收购发展成香港仔旱坞。1950年代起香港工业急促发展,黄竹坑一带便发展成工业区。

南区一带于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渔民的主要据居地。根据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属于现时南区范围的渔民数目达28000人,占当时香港渔民总数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政府开发南区,先后兴建渔光村、石排湾邨、华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渔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较富裕的渔民则于鸭脷洲北岸鸭脷洲大街定居及开设店铺。

南区旅游

赤柱市集

赤柱市集又称为赤柱市场,是香港著名的旅游观光点。柱市集内保留多座单幢式唐楼,旧式建筑色彩浓厚。地铺卖的大多是外国游客记念品、中国手工艺品、手信、服装、油画等,五花八门且价廉物美,最受外国游客欢迎。早前HKwalls街头艺术节活动的主办单位邀请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家来港作画,选择了在赤柱市集和上环一带作画,赤柱市集的壁画均是画在铁闸上,想去欣赏壁画的朋友最好就趁在店铺开店前或关店後到访,以免白走一趟。

八间屋

赤柱有不少特色建筑,其中位于赤柱大街的八座相连中式小屋,临海而建,属客家建筑风格,俗称「八间屋」。「八间屋」建于一九三一年,已获评为历史建筑,但仍有人居住其中,属于本港少数仍有人居住的历史建筑。「八间屋」由砖块叠砌而成,传统的尖顶瓦片屋顶,楼高一层,窗框及大门统一地漆上绿色。

香港惩教博物馆

香港惩教署属下的博物馆,邻近赤柱监狱,以介绍香港惩教为主题,展示160多年来香港惩罚制度的演变。馆内设有9间展览室、2间模拟囚室,以及1座模拟绞刑台,并有超过600多件展品,屋顶更设有模拟监狱瞭望塔,记载了香港惩教制度、刑罚,以及惩教人员制服、徽号等历史及其演变过程,突显本馆主题。此外,馆内亦展出了越南船民的生活、自制武器及其他宝贵资料,见证香港的转变。

香港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一个以海洋世界为题的综合主题公园,座落于香港仔与浅水湾之间的南朗山之上。公园内设有多个主题景区,包括绿野花园、儿童王国、海洋天地、山上机动城、急流天地和雀鸟天堂。旅客可乘缆车游走於两地,沿途饱览公园的明媚风光。

香港仔避风塘

香港仔原为一个传统渔村,香港仔避风塘一直都是风暴袭港时,渔民的庇护港。香港仔避风塘聚居了数百个以捕鱼为生的艇户,其中以疍家人及鹤佬人为主。每逢农历新年和渔民的守护神妈祖的诞辰,渔民均会聚集避风港内举行各项庆典,以趋吉避凶。

避风塘亦设有街渡,来往香港仔与鸭脷洲,穿插于渔船之间,是为游览避风塘的一个好方法。

海滩

浅水湾、深水湾、赤柱正滩、圣士提反湾、舂坎角、中湾、南湾、夏萍湾、龟背湾、石澳、石澳后滩、大浪湾等。